本文为东西电影根据外媒报道和自身研究材料整理,转载请联系东西文娱(微信号:EW-Entertainment)。
本文分类:战争题材|敦克尔刻|战狼2
纵观2016的全球电影市场,国内一部《战狼2》让战争题材成为重回主流焦点,而海外《敦刻尔克》的票房反响,也带来了如同《战狼2》般的战争题材效应,更引发主流舆论对于战争题材创新呈现方式的探讨。
尽管两部电影本身的可比性很低,且口碑层面,也多有争议(尤其是《战狼2》),但对于有意在电影领域挖掘下一个热门类型,尤其是偏向覆盖广泛受众群体的操盘者来说,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战争题材的效力正被重新审视。
而在其他题材合拍片溢价均有限的情况下,且极容易被本土题材黑马碾压的情况下,获得高回报的《战狼2》,也使海外资本窥探到中国市场和战争题材溢价的巨大可能性,尽管仍然面临很多微妙的限制,但存在一定流程运作和视觉特效优势,且可中外多国参与的基于近代、现代的战争题材,正成为继古代历史战争题材后,中外内容合作探索的重要方向。
好莱坞对战争题材的偏好由来以久,且已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在2006年至2016年间,好莱坞六大工作室中,环球、华纳兄弟、福克斯、索尼/哥伦比亚等,参投或者主投的战争题材的产量,均逐年上升,且诞生了多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作。
而从奖项的偏好上,战争题材也是奥斯卡、金球奖上重量级奖项的常客,历史上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战争片共有16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争题材制作阵容、特效技术的成熟,战争题材相关的影片,推出的周期也在缩短,而随着剧情设定、叙事视角逐步向更广泛的受众人群靠拢,尽管二战题材还是主力,但战争题材与其他类型题材的混合也逐步成为常态,题材的要素也更为丰富和全面。
可见的是,包括奥斯卡、金球奖在内的诸多主流奖项在对战争题材的覆盖上,所倾向的叙事视角已逐步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多元化的个体视角,比如《拆弹部队》以及之后的《战马》、《无耻混蛋》、《血战钢锯岭》等。
相比之下,国内战争题材的发展状况则显得落差较大。主要是质量、市场口碑和数量未呈现同步提升。
豆瓣数据显示,即便鲜有叫好又叫座的佳作,但国内对战争题材热情不减。
数量方面,自2011年以来,国内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已达96部之多(其中17部豆瓣评分超过7分)。仅2017年国内已上映/即将上演的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就超过14部,其中仅8部票房过5千万人民币。
从背后的参与者来看,既有传统意义上有既定导向任务的国家队,比如上影、中影、华夏、八一等,也有偏市场导向的耀莱、华谊、乐视、小马奔腾等公司。
可以说,尽管有《战狼2》拉动整体题材板块的票房和回报率,但总体而言,多最终坠入“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区位,有待深入开发。
近现代战争类题材的电影,似乎并未摆脱此前已泛滥的电视剧题材的陈旧套路,内容重复无新意,夸张的情感呈现、过量的民国/革命爱情、不符史实的喜剧、过于夸张的动作融入在战争题材中屡见不鲜。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影片实现了题材呈现的创新,但大多票房表现乏力。
这些影片虽然在某些方面较为突出,也获得奖项肯定,但过于架空的情节,以及过于隐喻的情感表达,一方面使得看惯了电视剧的中老年群体难有兴趣,也让年轻受众耐心有限。
纵观近十年海内外战争片的口碑和票房表现,可以看到,战争题材经历了受众群众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主动,也是被动的结果。
在早年,战争片题材多以中年男性或战争题材特定爱好者为主要受众,更强调视听打造,开画票房较高,但后续则往往因主题深度欠佳,适和观看的受众群体过小,依靠口碑带动长尾效应的能力见弱,票房走势往往大起大落。
在历经低潮以及院线整体受众老化后,吸引年轻人、吸引女性群体回到电影院则成为诸多题材努力的方向。战争题材同样也遵循这一导向,而《拆弹部队》、《战马》、《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等影片均对这一导向有所体现。
◐基于个人的情感与视角
与以往过度用热血,以及过于单一的奉献与牺牲主题不同,近年来的欧美战争题材多以个人视角为切入口,用较为私密的情感线穿插或支撑叙事,并以高还原度作为配合,将战争片一贯“宏大叙事”“男子英雄主义”“血腥重口味”的特色与细腻的个人情感、个人的信仰、真实人性相糅合。实现了情感共鸣广义化的同时,也逐渐受到了年轻观众、女性群体的青睐,也由此得以获得了较长的票房生命周期,实现了成本的回收。
◐节奏与选角更适应年轻受众口味
从近几年战争片内容与风格变化上可以看出,制作方开始对吸引年轻观众高度重视,除在内容上减少了过度血腥场景的设置,片长与节奏上,战争片普遍开始规避冗长叙事,以较快的节奏适应当下年轻群体内容的消费习惯。
演员阵容上,年轻观众喜爱的偶像明星则代替了“年长的英雄”,《血战钢锯岭》中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敦刻尔克》中偶像团体One Direction前成员哈里•斯泰尔斯加盟,都体现出片方将青年群体定位为票房贡献的主力。
◐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在早期偏向堆砌武器威力、着重描绘火光四射的视觉体系后,近几年的战争题材,除了保留必要的轰炸元素,则大多在场景的真实感和细腻的隐喻层面上下功夫,力求在个人视角下,更好地情感带入。这种视觉体系也在技术的加持下被进一步放大。比如《敦刻尔克》就采用了IMAX摄像机,70mm 2D胶片实现更高清,道具采用真实军舰等。
另外,近年来导演跨题材运作也使战争题材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扩充。一方面,这些导演本身就自带卖点,比如《勇敢的心》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赎罪》的导演乔·莱特,《蝙蝠侠:黑暗骑士》的鬼才导演克里斯托佛·诺兰等,在前作的光环下,这些导演被赋予了翻新战争片拍摄套路的期待,吸引观众对战争题材的关注。
此外,战争作为一大类别,本身即可与爱情、个人传记、剧情、动作等细分门类相结合,题材本身的灵活性,赋予导演更大的创作空间,在促成某类别知名导演的跨界操作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各类型的电影粉丝汇流。
从一定意义上,在《战狼2》的基础上,尝试突破传统的情感呈现格局,增加类型融合,在不放弃视听效果和家国宏大叙事背景的情况下,以个人情感命运为叙事支撑,更为易懂、人性化的情感追求为基调,以触发更广泛的情感共鸣为目标,或是战争题材未来可探索的方向。
当然,与欧美战争题材可操作空间和较为弹性的导向有所不同,国内对敏感话题平衡度的把握,往往或直接决定影片生命力,但“美化战争”“神化人物”的动机显然也与整体导向相违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挑选的题材,以及题材相匹配的时间跨度则相对窄化,而再结合题材的突破要求,一个项目的评判坐标也就相对清晰了很多。
在东西文娱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颇具代表性的论调是,是此前以视觉特效为卖点的古代历史和战争题材的尝试已被证明很容易不伦不类,而偏近代、现代的战争题材则更像一个装睡的人,需要刺激才能苏醒。不论如何,《战狼2》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观点或有偏颇,狭隘谬误之处,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后台留言需要Netflix纪要的朋友,此前流媒体小组集体出差
现已回归,会在这两天发出。
感谢包容
▲
前期阅读
美国产业并购观察|数字化领域成大公司“采购”花园,周期性洗牌是常态
▲
关于东西文娱
Glocal视角的文娱观察,“价值”导向的文娱分析